推广 热搜: 作文  学习方法  小学  方法  语文  中考  励志  初中学习方法  高考  高中学习方法 

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

   日期:2021-03-01     来源:www.zhixueshuo.com    作者:智学网    浏览:723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要紧题材之一。从广义上讲,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、具备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,

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要紧题材之一。从广义上讲,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、具备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,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,有些地方又叫瞎话、古话、古经等等。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《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》有关资料,期望帮到您。

三年级民间故事

 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:

  传闻元朝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候,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进行着残酷的民族压迫,并且把汉族看作是最卑贱的奴隶,每一个汉人家都住一个蒙古兵,以监视汉人。大家称这个蒙古兵为“家鞑子”。他们无恶不作,百般欺压汉人,不允许汉人有任何自由。百姓十分仇恨蒙古统治者和家鞑子,非常想订一个时辰,一齐动手各自杀掉自己家里的家鞑子。可这是不可以走漏半点风声的大事,如何暗自串联呢?有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方法,在卖的面饼里夹上一个纸条,号召大家中秋节这天一块动手杀鞑子。被人们买饼吃时看见这个纸条。这方法果然很好,把号召起义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,很多得到消息的人家都按时动手杀了鞑子。此事酿成了农民起义,终于*了蒙古统治者。后来,大家便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表示纪念。

三年级民间故事

  张飞卖肉:

  张飞开了一个猪肉铺,把肉系在门口一眼井里,用千斤石板盖上,石盖上写着:“能举此石,割肉白吃。”

  关公贩粜红粱绿豆,赶着两匹小驴儿,走到张飞的肉铺门口儿,见了那石盖上写的字,走向前去,一手掀起千斤石,一手提出肉来,一声没言语就赶着驴到集上去了。可巧这个时候张飞没在家,张飞的太太看见关公伸手取肉,知晓他的力气不小,并没敢言语。等张飞回来了,她就一五一十的把这件事儿一一告诉。张飞一听,气得跳起来,立刻追到集上去。

  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,他想自己明明写着“能举此石,割肉白吃”,要向人家理论,自己先占不住理;但要不给他个厉害,将来他要总是白吃肉,那也不像样儿。他于是想定了这么个主意:他走到关公的粮食摊子上,用两个指头去碾他的粮食粒儿,碾了一个又一个,不大的功夫,把关公的一簸箩绿豆都碾成豆面儿了。关公一看,认得他是张飞,知晓他是不服气自己白吃了他的肉,有意的来找碴儿,就说:“朋友,你要买多少绿豆,买回去再碾成面儿怎么样?”不想张飞正在气头儿上,听了关公的话,举起拳头就给了他一下子。关公一见张飞动手,气得胡子都抖起来了,把外衣一脱,就去迎敌。这两人拳打脚踢,由东街打到西街,由西街又打到东街,把劝架的踩也不知晓踩死了多少。直打得天昏地暗,日月无光。

  这个时候刘备也来赶集卖草鞋。他见这两条大汉大打特打,却没一个人去拉架,他就想去解劝。其他人说:“瞧你这瘦巴郎,你活腻烦了吧?你上前去,还不是一样被他们两个给踩死?”刘备不听那一套,上去就把他们两个给拉开了。一手支住一个,关羽和张飞急得干跺脚,哪个也捞摸不着哪个。

  关羽和张飞虽然打了一顿架,可是彼此都佩服他们的力气好,经刘备一调停,两人便成了好朋友,在桃园结成三义。

三年级民间故事

  丐仙:

  金城的高玉成是名门之后,他精通针灸治病,不论找他看病的人是贫是富,他都会毫无偏见地为他们治疗。

  这一天,高玉成外出办事,在路边看到一个乞丐,小腿上长了一个大疮,浓血直向外流。

  高玉成看他可怜,就吩咐仆人把他扶回家里,安顿在偏房中住下。仆人嫌他身上有恶臭,都不想接近他,只有高玉成亲自为他针灸疗伤,还吩咐仆人天天送饭菜给他吃。

  几天后,乞丐的身体有的恢复了,便嚷着要吃好酒好肉。

  仆人说:“太可笑了!他躺在街上的时候,吃一顿饱饭就是奢想,目前有饭有菜了,却不满足,真应该再把他扔到外边去。”

  高玉成却说:“买些酒肉又花不了几个钱,送给他吃吧。”

  仆人假装答应了,背地里却没照办,还笑话高玉成傻气。

  2、天,高玉成又来查询乞丐的伤势,乞丐跛着脚,站起来向高玉成致谢。

  他对高玉成说:“承蒙相救,使我死里逃生,只不过大病初愈,非常想吃些酒肉。”

  高玉成这才知晓仆人并没根据我们的吩咐去办。于是找来仆人责打一顿,让他给乞丐道歉。

  仆人又羞又恨,夜深人静时,跑到偏房的外边放了一把火,想要烧死乞丐。眼见失火烧起来了,他又贼喊捉贼地呼叫救火,可等大伙赶来时,偏房已成灰烬,哪儿还救得下。

  高玉成闻讯后起身查视,跺着脚叹道:“这下乞丐的命休矣!”

  火扑灭了,有人忽然叫起来,大伙围上来一看,乞丐居然完好无损地躺在残垣断壁旁呼呼大睡。

  众人把他叫醒,他迷迷糊糊地看看四周,故做惊讶地问:“屋子哪儿去了?”

  大伙心里了解了,这是一个世外高人。

  高玉成快点扶起他,把他请到的客房里,让他沐浴梳洗,还找出一套新衣服送给他。

  交谈之间,乞丐说出了我们的名字,原来他叫陈九。

  过了一段日子,陈九的病完全好了,他容光焕发,举止潇洒,博学多才,谈吐文雅,和先前简直判若两人。

  高玉成待他如兄弟,每天形影不离。

  一天,陈九忽然对高玉成说:“我要走了,这半年多,一直叫你照顾我,心里非常过意不去,临行前,我备下薄酒,略作回报吧。”

  高玉成听了他的话,急忙说:“大家相处这样融洽,为何要走呢?即使要走,你又没什么钱,何必破费。”

  陈九执意将他带到花园中。

  时值数九寒冬,高玉成不知道,这冰天雪地的,在园中如何能喝酒呢?可当他一迈进花园,立刻被里边的景色惊呆了:那里却是陽春3月,气暖如流,百鸟争鸣,蝴蝶飞舞。

  陈九拉着他在园中小亭坐下。

  高玉成仔细看去,亭中所设的桌椅都是玛瑙宝石镶嵌而成,在陽光照射下闪闪发光。

  旁边的架上立有一只鹦鹉,见二人坐好,便叫道:“上茶!”

  一只凤凰飞来,嘴里衔着红玉盘,盘中是两杯香茶。

  饮茶毕,鹦鹉又叫道:“上酒!”

  一只青鸾翩翩而来,衔着酒壶和酒杯。

  紧接着,百鸟开始上菜,来来往往,各种美味摆上餐桌。

  陈九说:“蝶子来敬夜店!”

  话音刚落,一只雁般大小的蝴蝶飞来,到了近前,化做一个漂亮的少女,站在桌边给高玉成敬酒,敬完酒后,后退几步,且歌且舞,歌罢飘然而去。

  高玉成意犹未尽,便对陈九说:“你的家肯定在天上,请带我一游怎么样?”

  陈九说:“好啊!”

  他拉着高玉成的手,腾空而起,眨眼之间,来到天上。看到一座高门,二人就走了进来。门内光明无比,让人神清气爽。高玉成看见一个面容极美的女子正在捣衣,站在那里竟看呆了。

  女子发现了他,生气地说:“哪儿来的狂人?”说着,随手把棒槌丢过来,正打中了高玉成的背部。

  陈九急忙拉着他就走。

  回到地面后,陈九对他说:“我要走了,有一事不可以瞒你,你的寿命不长了。”

  高玉成一听,很害怕。

  陈九说:“明天一早你就到西山去,应该能躲过一死。”

  高玉成一喜,人就醒来,睁眼看去,天光已大亮。急忙赶到客房去找,陈九果然走了。

  他回想梦中的所有,自然不敢怠慢。

  他穿好衣服,揣好干粮,急匆匆地进了西山。当日,西山大雾迷蒙,伸手不见五指,咫尺不见路径。高玉成摸索着前行,一不小心,落进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中。

 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高玉成才感觉落到地上。他拍打拍打身子,幸好没受伤。他定了定神,继续向前走,前边突然一片亮光。

  高玉成停住脚步,他看见三个老者正在下棋。

  老者也看见了他,一个老者站起身,看着他说:“这里不是人间,不可久留,我送你回去吧。”说完,拉着他的手,用仙气把他送到了平地上。

  高玉成赶回家,老婆看到他又惊又喜,哭着说:“你这一走就是三年,大家还以为你不在人世了呢。”

  高玉成大惑不解,说:“怪了,我刚刚离开几个时辰呀!”

  他伸手去摸口袋里的干粮,早就成了粉末。

  老婆又说:“你走的当天晚上,我做梦梦到两个差役闯进去,四下探寻。我上前一问,才知晓是来找你的,我说你外出了,他们这才走了。”

  高玉成恍然大悟:自己遇到了神仙,而老婆遇到了鬼差!正是有了陈九的指点,他才逃过了此劫。

三年级民间故事

  馒头的故事:

  馒头,又叫馒首。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,还有一段传闻呢。

  早先年,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,待人善良温和。文官武将,佣人侍女们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。

  一天午后,王子携带佩剑,出来玩耍。正遇上木雕泥塑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唇亭子的立柱。王子见这个老艺人,就叫他趴着当马骑,老艺人说死也不应允。王子大发雷霆,随手拔出佩剑,就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。老艺人急速躲闪,围着井口转圈地跑着。王子猛刺几剑,都未刺中。王子杀人心切,忽然大喊一声“杀!”忘记了是井,直冲过去,却跌入井中。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。

  这所有,都被那位好心的太仆建议了。他跑到井前,急说:“可不好了,出人命了!你快走开!所有有我安排。”

  太仆急步上朝,向皇帝启奏。皇帝立刻命令郎中令们打捞。当捞上来时,王子已经死去了。

  皇帝问:“王子何故落井而亡?”太仆答道:“王子欲把老奴当马骑,老奴未应,王子发怒,拔剑刺奴,失足落井。奴罪该万死!”皇帝吼道:“刀斧手!”“有!”“把太仆押下去,明日正午时斩首!”

  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,皇帝硬是不愿赦免。当夜,雕刻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议,想了一个好方法。

  一夜之间,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完全相同的头型,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,戴上了太仆的帽子,穿上了太仆的衣裳。

  2、天,正晌午时,两名郎中令架着太仆的替身,拖出午门外,由刀斧手把头削下来。事先装在猪尿包里的血水溅了出来。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,皇帝一看,果真是太仆。

  晚上三更时,太仆和雕刻泥塑老艺人会到一块,互表谢意。当下两人商定好,各自带了金银,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,在卫士的帮忙下,逃跑了。

  他们骑着马,跑了非常远非常远,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。为了谋生,开了一个小馆,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,祭祀庆贺,表示吉祥,并且起名字叫馒首。

  为了招引过客,他们在案前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,可以得到吉利。大家听了将来,争相购买,把它做为年节之日或祭祀时的祭品。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习惯,不知是哪个引的头,把祭过的馒首食用了。于是,专做祭品的馒首又渐渐变成日用食品了。大家为了省事,简化了做法,不再维持原先的人头状,只保留半球型。为了标志出人的七窍,就用小指提捏七个小孔,串上红枣条。不知又过了多少年,语言也有了变化,由于首和头是一回事,馒首,也就叫馒头了,做法更容易了。把蒸好的馒头,点上七个红点,算是七窍的标志。传到今天天,红点也没人再点了。这就是咱们目前吃的雪花大馒头。

三年级民间故事

  三过家门而不入:

  早在尧在位的时候,天下就常常发生水灾,庄稼被淹,房子被毁,给老百姓导致了非常大的损失。

  尧召开部落网盟会议,商量治水的问题。有人提议,让鲧去治水。

  尧对鲧不是十分信赖,心里非常是迟疑。

  大伙说:“目前没比鲧更有能力的人了,应该让他试一下。”尧勉强赞同了。

  鲧花了几年的时间治理水害,不但没把洪水制服,反而使其愈加泛滥。他使用的办法是拦截——哪儿发水了,就在哪儿筑坝,结果是刚刚堵了东边,西边又发起了水灾,使老百姓吃了更多的苦头。

  舜接替尧的位子之后,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,他发现鲧治水劳而无功,就把他流放到边远的羽山去了。最后,鲧就死在了那里。

  舜问大伙:“哪个还能担任治水的重任呢?”

  大伙说:“鲧的儿子禹,是一个难得的人才。”

  舜便把禹请来了。

  禹改变了爸爸的做法,他使用开渠排水、疏通河道的办法,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。禹为人机敏,特别可以吃苦,并且举止稳妥,言语和蔼,非常让大伙信服,他的美德取得了众人的尊重。

  禹发誓,不治理好洪水,他坚决不回家。

  他和老百姓一块劳动,没一丝一毫的特殊。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里,几次经过我们的家门,都没进来。有一次,禹的老婆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,禹刚好从家门口路过。他听见了婴儿的啼哭,但还是一狠心离开了。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故事,就是禹为了大部分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动写照。

  当时,黄河中游有一座非常大的龙门山,阻拦了河水的去路,使河水溢出河道。这里年年都发生水灾,百姓叫苦连天。禹几次到那里考察地形,最后决定带领众人一块开山通河。经过几年的奋战,龙门山被凿开了一个大口子,黄河水终于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入大海了。

  舜对禹的治水功绩很佩服。

  有一次,他问禹:“你是依赖什么来治水的呢?”

  禹说:“勤劳。”

  舜说:“如何勤劳呢?”

  禹说:“就是和一般百姓一块劈山开河、挖泥运土。您看,我的手指甲已经磨秃了,腿上的汗毛也被泥磨掉了,手上、脚上都长满了趼子,走路时疼痛难忍。可是,我不可以停下我手中的工作,除非治水成功。”

  舜听了之后,十分感动。

  禹由于治水,深得百姓的爱戴,大伙都尊称他为“大禹”。

  舜年老之后,也像尧一样,把帝位禅让给了禹。

  禹继承帝位将来,依旧维持治水时的作风,勤政爱民,为百姓造福。

  后来,禹在巡视南方的途中,不幸病逝于会稽山。

 
标签: 小学三年级
 
更多>智慧教育相关文章
考试报名
推荐图文
推荐智慧教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
学知猫-成人高考,自学考试,会计职称,中小学教育培训